【从头再来】 (16-22)(22/37)
,马上就开始实行了。这一百八十多个知青并不全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大约有六七十是前两届的知青,这次学校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将他们都集中起来重新安置。
这样的安置比原来单纯的‘队落户’要好多了。首先是农场的住房的条件好多了,而且农场有自己的食堂,解决了不会做饭的知青们的吃饭的问题。从前的知青直接落户到生产队后,因为没有地方住,不少
要么住到当地农民的家中,要么住在容易漏雨的茅
房里。大部分的知青都不会用柴火做饭,也不懂怎么上山上砍柴,经常吃夹生饭。男知青还比较能适应一些,
知青就更惨了,她们不但吃饭成问题,就连上厕所洗澡换衣服也成了大问题。另外,把知青们集中在一起劳动,出了问题也比较好解决,减少了和当地农民的直接冲突。几乎所有的知青家长们都欢迎这种新的安置办法,这也是学校的领导们能够下决心立即施行这个办法的重要原因。
可惜的是,柳俊杰的大儿柳淑惠不在重新安置的计划中。因为她下放的地方太远了,而且已经在那里生活了四年,融入当地了。前一段时间她给家里写信说,她和一个农村的干部领了结婚证。原来她打算带着丈夫一起回省城一趟,但是因为怀孕行动不便,结果没有成行。她那个地方不通火车,每次回家要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五六个小时,然后坐几乎一整天的的长途汽车,才能到达有火车站的地方。
柳侠惠下放的这个农场叫做前进民公社青年农场,属于春江县。这里的
通要状况好多了,从省城出发只需坐五个小时的火车,然后再换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就到了。
春江县在全省来说属于中等水平,比他大姐下放的那个县要富裕一些。青年农场不种粮食,只种植瓜果蔬菜和茶叶等‘经济作物’,另外还有一个砖厂和一个林场。
青年农场只有一个场长和十个常年驻扎在这里的农民工。在知青们来到之前,农场的主要劳动力都是由下面的生产队无偿向公社提供的。也就是各个生产队流抽调一批的青壮年到农场参加劳动(每次大约一个月),他们自带
粮,干活时跟在自己的生产队劳动时一样记工分,年终按工分回自己的生产队参加分配。这个地方一个全劳力工作一天的价值折合成
民币大约在三毛五到五毛钱之间。
安排了这些知青后,下面的生产队就不用再向农场提供劳动力了,但是他们必须提供知青们的粮。这个时代粮食和食用油都非常紧缺,城市里每个成年居民的粮食定量只有二十七斤,勉强够吃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