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殇】(1上)(5/16)

中部的语文教师,有事儿,也出去了。我叫周凯,大二学生,在本地上大学,因为学校在本市,平时周末或晚上会回家住,地铁开通后,来回之间更加的方便,这是在本地上大学的好处,而坏处是,体验不到那种身在他乡千里之外,独自求学的独立孤独感。

我算是出自‘书香门第’,母亲和父亲都是大学本科学历,母亲是师范学院毕业,父亲则出自理工专业,母校也不是同一个学校。我隐约听说过他俩以前的一些事儿。印象里不知道听谁提到过,父母是经介绍认识的,那个年代男之间恋往,大部分都是经介绍,介绍多是1、朋友、同学、亲戚等,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儿。

毕竟,受条件所限,过去没有智能机,手机电话也不普及,更没有社软件互联网一类的线上平台,和先在婚恋所遍地开花的况相比,那时男往认识的途径相对更加的单一。

但比封建社会时,父母包办婚姻,新婚夫妻在拜堂的那天夜里掀盖前互不相识相比,要好太多。听说父亲和母亲是在一次毕业生联谊会上认识的,而其中的某一跟着朋友去参加,结果意外的,两就看对了眼。

至于是母亲学校那边举行的联谊会,还是父亲那边,我就不清楚了。我曾经也问过母亲这个问题,她说大的事儿,小孩子管得多。我再问,她就让我找父亲说。我爸的回答更直接,忘了,就这么简单。在问也问不出个一二三,最后来一句‘就那么认识的呗’。

我看过他们年轻时的照片,说实话,挺般配的,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郎才貌。老照片倒是有不少,有旅游照,如在某某景点前,在某地的小船上等等。有平时的生活照,如在家看电视时,吃饭洗衣时等等。当然了,还有婚纱照。也有不少有了我之后,小时候一家三的合影,虽然几乎大多数我都记不得是何时拍的。

照片上的母亲年轻漂亮,风姿绰约,她的皮肤很白,白的发亮,几乎是占据了每张照片上明度最高的位置,即使是过去这么多年,她的肌肤还是散发着一如既往的冷白色调。她每每对着镜展露笑意,蛾眉皓齿间灵动有光的眼睛,传达着这世间的没好。婉约的窈窕,秀外慧中,如出水的芙蓉,诉说着她年轻时惊艳。

如果将她年轻时的照片给一个不相识的看,那她绝对会被错认为某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星,或是本昭和时期的某位没演员。而父亲也不遑多让,留着那时流行的港式中分上不知是打了摩丝还是啥油,茂密的发亮黑亮黑的,显得既又帅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dybz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