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自微言而明大义(2/4)

会处理他。那是战之罪。若责罚的太重,那会让在河东做事的韩琦很委屈难过。

所以么,赵祯虽然觉得王安石忽然变得很蛋疼,然而八千儿郎都被他陈署断送了,打他一顿又怎么了?

“王安石打的巧,聪明啊,除了他那儿子,他也是个聪明啊。”赵祯捻着胡须感叹,“司马光报给朕一书《策论》,乃是王安石那个十岁的儿子执笔。”

说到这里,赵祯笑了起来:“有趣得紧,那小孩言辞俗气却通顺,有不少离经叛道的‘独创字’。字写的么……很顽童。但是朕觉得相当有意思,接地气,有特点,有见地。”

老太监笑道:“此顽童能对陛下投其所好,被称为接地气,看来有独到之处。”

赵祯微微摇道:“独到之处有待观察。不过他的策论细节丰满,真实感强,看起来是个有志农牧事业的,和他爹一样是个实干派。朕喜欢这种。”

话说赵祯就是个接地气的皇帝,什么叫接地气呢?他每年都要做农民的事,在大庆殿农耕一次,算是祭祀典礼。

这当然是走过程装,不过好歹他卷起裤腿站在泥地里了,细皮的脚丫子踩着地,他就基本知道了粮食怎么出来的,老百姓是如何生活的,所以这当然也叫接地气。

于是在大家醉生梦死,吟得一手好湿做学问的现在,一代大家王安石的儿子竟然字都写不好,却在钻研养殖业?且不说他小王的论证是否最终会成功,只说大学问家王安石的儿子、学着朕的步伐去“踩地”,做农民,这在赵祯看来是相当有意思的。

然而郁闷的在于,不知道小王和老王怎么得罪司马光了,司马光竟是毫不花俏的说王雱不学无术。

这个差评或多或少的让赵祯有些反感。因为这个问题上他司马光偏颇了,赵祯眼睛里那小子是:不学、有术。

越想越高兴,在这秋雨冷冷、内忧外患的时节里,听到那个舒州小孩的事让赵祯心中有了些暖意。

一激动之下,即便稳重的赵祯也笑道:“朕要传旨,钦赐王雱为……”

老太监阴阴的打断道:“陛下还请慎重,他现在只有十岁。”

赵祯只得闭了。

老太监是他信任的,是从小照顾起居、近乎爸一般的存在。于是现在老太监叫停有两层意思,第一王雱只有十岁,仅仅凭借一纸尚未证实有效的策论就加封,的确很不好,年纪就是硬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dybz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