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郑大儒的学术交流会(3/6)
名士,惹得谢弘安一阵激动:“你就是十四岁便参加会试的苏杭神童从合?当真令佩服,你那一句“举望明月,低思故乡”当真是让满怀思乡之,还有“但愿长久,千里共婵娟”唉,都是可以传千古的名句啊。”
听到这些话,从合连忙拱手表示谦虚,王安宁睁大了眼睛看着从合。你丫也是个文抄公啊。
“谬赞谬赞,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谢公子还是不要纠结于文章诗词之美,我等读书,还是要像谢大那样报效朝廷才是。”从合谦虚的对谢弘安说道。
“说得对,我等读书就应该为国效力。哪里是什么坐在深山里,研究经义的可以比的。”谢弘安一阵赞同。
确实,当今唐朝儒家分为两派,一派是新儒学,一派是经义学,两派形同水火。谢家便是新儒学的代表,郑明祖更是新儒学的领军物。
然后几又寒暄了会,谢弘安想了想,自己一前去,又没有什么熟络的,况且领着这位天才,还能给自己增彩。于是决定带着王安宁和从合一齐前去。
王安宁想了想,这是个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况且也不好拒绝谢弘安公子的邀请,便答应了下来。然后先把画卷放在了谢弘安的马车上,便准备进入郑府。
三一同前去,这次谢公子亮了身份,门房未拦。
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过了廊道,便是接客的大堂。今设宴便设在了这里。
谢弘安让两待着稍等一下自己,便去寻自己的父亲了。
谢楚歌老远便看见谢弘安带着两个进来,心中有些疑惑。见儿子过来给自己解释了之后,还颇为惊讶:“那就是你昨给我说的说书先生,还有江南的小神童从合?也好,不会堕了我谢家的名声,如此你便带着你的两位小友入座吧。”
谢楚歌想了想,自己儿子在京里多些朋友也是好事,况且还是从合这种颇有潜力的读书苗子。
谢弘安得到自己父亲的认可,自然心里欢喜。便带王安宁和从合二,找了处靠后的台子,三席地而坐。
坐下后,傍边的年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