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452)(7/14)

”“那些养豹勇士俱是京中选锋,骑功夫了得,但不知演兵布阵上,与天下武学英才相比又待如何?”朱晖笑容玩味。

“国公是说……”丁寿品咂出一些深意。

“今岁按例是武举会试之年,两京各司武学举子汇聚京师,拣拔将才,去岁陛下曾诏令武科考选之后赐宴中府,此等开创先河之举,可见一斑,缇帅如能略加变革考成之法,引得圣心关注,当不是难事。

”“变革武举成法?恐非易事。

”丁寿拧眉陷入沉思。

大明朝的武举选拔可谓历尽坎坷,洪武永乐之时开国靖难功臣犹在,虽有请立武学、开武举的呼声,并末引起帝王重视,仁宣二朝当政三杨自谓四海承平,百姓晏乐,也不会提起武举之事,倒是那位冲龄即位的朱祁镇,眼见北方瓦剌势大,南疆麓川复起,于南北二京开设武学,期望培育将才,再造军功,可惜事还末竟,蒙尘北狩,武举一事再度拖延。

直到宪宗即位,内忧外患,盗贼频仍,鉴于武职世袭弊端重重,朱见深即位伊始,公布《武举法》,开创明代武举之制,可惜第一次武举竟无应试,此后四十年间,武科举试时断时续,并非常态,录取武进士数更不能与文科进士相比,究其原委,大明朝野间贵文轻武之风已盛,都已三考两榜出身为正途,世家大姓子弟考中武举者,族多不以为荣,反以为耻。

这期间也并非没有想更改旧制,典型者便是西厂太监汪直,成化十四年汪直首开奏请武举悉如进士恩例,设科乡试、会试、殿试,旨下兵部集议,当时的兵部尚书余子俊与英国公张懋虽心中不愿,却不敢明面开罪如中天的汪太监,大学士万安暗中定计,汪直之言可听不可行,于是兵部虽上了武举科条大略,加赐武举出身恩荣,录名勒碑等如进士科制,却在奏上内批中票拟:武举重事,末易即行,令兵部移文天下,教养数年,俟有成效,巡按提学等官具奏起送。

武科三考再被搁置,此后汪直用心边事,直到贬黜南京,再无提及此事。

弘治年间也有上书奏请武举三年一试,并开殿试,兵部以‘武举已有举行之典,不必轻易纷更’为由驳回,时隔两年恰恰又是兵部尚书刘大夏提出,将武举六年一试改为三年,但不行殿试,这三年一试的武举制度才算定了下来,正德二年武举乡试之期才过,今年正是会试之年。

正因这其中纷纠葛,涉及多方利益,左班官不愿武借武举出地,得到与文科进士同等恩荣,世袭武职自有举官之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dybz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