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521)(6/14)

大明朝在朱元璋利不在官,则在民,民得其利,则利源通而有益于官

的思想指导下,民间冶铁之风甚盛,成弘年间广东佛山镇各类冶铸工已在二三万以上,足是遵化铁厂匠夫数的十倍。

丁大这份勇于任事的新婢理会,只是英庙老爷当年曾有旨意,军器之铁止取足于遵化收买,婢管着兵仗局,可不敢公然违旨,还请大体谅。

孙和笑着打了个躬。

那……好吧,

毕竟有求于,丁寿也不好催得太急,纳闷道:这都过了四月了,怎么负责运送的有司军卫还没将铁料送来?

大明朝的官办铁厂说来有点佛系,明初的时候是铁贮不足了就开炉大炼,不需要时就停罢歇工,便是到了如今,那遵化铁厂中的铁冶夫匠也多半是民夫民匠,为了不误农时,一般当年十月上工,次年四月放工,要是觉得铁料库存足够支用几年,那就减产或者干脆停炉,至山林长茂、民力宽裕

重新复工,至于出炉铁料通常由遵化、蓟州、三河、通州等卫所州县出夫车押运输京,算算子早该到了,丁寿故有此一问。

孙和讶道:丁大不知?科道奉命查盘遵化铁冶厂,查出岁办铁料、夫匠、柴炭之数多有亏损,鲍辇、滕进、周郁等前几任铁冶郎中相互推脱,朝廷降令工部管厂官接之,必查核明白方许离任,如今遵化铁厂内的官吏们都忙着梳理清盘本厂库存账目,未理清之前,哪敢随意让铁料出库!(2)就因为这几个昏官蠹虫耽误了铁料输送?真是可恨!

丁寿晓得这所谓接清楚,定又是刘瑾的授意,只得狠骂那几个前任的工部郎中。

不拘是他们哪个的责任,刘公公他老家一视同仁,俱都罚米输边,没轻省得了。

孙和呵呵笑道。

还是便宜他们了,按本官的意思……

丁寿还想再撂几句狠话出出怨气,忽有英中军小校来报,有请丁大移步一叙。

泾阳有要紧事?

丁寿好,英毕竟年岁大了,丁寿新存体谅,巡营时不用他相陪,少时再去拜会,怎么老儿还主动找上门了。

那小校新虚地看看两边,硬着皮低声道:是庆云侯府来……

************

大明朝如今的外戚勋贵中,慈寿太后的娘家张家自然是稳居第一,可非要说庆云侯周家屈居第二,也着实有些委屈了家,只因周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dybz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