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的另一本秘史(3)(12/13)

的内容都是一些时事问题,让考生作出意见和建议,因为策论是皇帝自己出的题,完全可以当作朝廷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施政风向标,郜慧彤给王嗣璁准备的书籍中有一本名曰《皇夏殿试文选》,该书由王家掌控的刻书馆刊印,就记录了自夏朝的开国皇帝夏元戎至当今皇帝夏武明登基前的所有殿试前十名的策论文章。

就拿夏武明之父,夏熹宗夏又寰在位末期出的策论题目为例,熹宗实录记载夏纪五百六十四年的策论题干是盖圣之王天下也,百官得其职,万事得其序。有所不为,为之而无不成;有所不革,革之而无不服。

夏熹宗强调圣的有序治理不是天赐的,而是通过有所作为、有所变革而成就的,尤其是革之而无不服六个字,可谓是振聋发聩,为熹宗朝后半段定下了调子——变法改革,贡士们当以此破题来描述自己对变法改革的看法,认可变法与改革的进士都成了变法运动的储备才。

三年后的夏纪五百六十七年,夏熹宗给贡士们出的策论题目还是变法,题干为古之明王,求贤而听之,择善而使之。法不足以有行也,改之而已;不足与有明也,作之而已。以守位则安,以理财则富。以禁过则听,以讨罪则服。以鬼神则享,以来蛮夷则格。以上治,则月星辰得其序;以下治,则鸟兽木得其 。朕夙兴夜寐,心庶几焉,而未知所以为此之方。子大夫其各以所闻,为朕言之。朕即位于兹十八年,行义政事之失,加于天下多矣。往者不可救,来者尚可图也。以所见方之,毋隐。

夏熹宗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遇到了保守派强大的阻力,因而在这道策问中 ,他提出法不足以有行也,改之而已;不足与有明也,作之而已,且指出以守位则安,以理财则富,最后两个字毋隐更是让进士们抒发心底的真实想法,不要有什么隐瞒。

变法与改革,正是夏熹宗在位后半段的主题!今天上午夏武明在金銮殿上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但这些话语却可以浓缩为问外攘之策这五个大字。

夏朝的外患拢共就西蛮与北虏这两个,此炎黄世界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是儒家,华夷之变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明摆着让要对外用兵了。

晚上时分,王嗣璁就翻起了夏武明登基起来的实录:夏武明是冲龄作践,于五岁时接过了亡兄的权柄,那年是夏纪五百七十五年,如今他已经在龙椅上坐了三十四年的光阴 ,继位之初因年龄太小由皇太后垂帘听政,值此主幼国疑之际,四大家族为了权柄开始了一系列的明争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dybz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