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吴庄(十七)十指连心(4/18)

!你咋想得这幺周到呢?”赵福贵家的恍然大悟后,脱夸道,“这脑水简直与我年轻时一样样儿。

娘现在真是老糊涂、不中用了!”一般家的姑嫂,最容易互相猜忌闹矛盾。

况且,春玲顶替了文景去县城的传言,赵福贵家也有耳闻。

见文景不记前嫌,这样替春玲护短,那婆婆感动得不知再说什幺好。

心想:春玲的为处事能有文景一半儿的稳诚持重就好了。

<o:p></o:p>那婆婆眼巴巴地看着文景将信瓤叠折整齐,塞进信封里,急忙跑到她那边的里间屋,又找来了邮票和瓶装的浆糊。

家亲自封了、贴了邮票,就催文景快快送到大队去。

她屈指一算,说邮递员三天来一趟乡下,今天正好是送信的子。

<o:p></o:p>带着这两封信出来,文景如获什幺美差,三步并作两步地往生产队大院赶。

仿佛去会久别的亲友。

这次回家乡,深深感到作了新到底与姑娘时不同。

做姑娘时自由自在,想到哪儿疯就到哪儿疯。

做了新,首先得考虑各方各面的关系,各方各面的体面,把自己拘束住了。

不想说的话也得说,不想做的事也得做。

其实是宛若河槽里的石被碰圆了、磨滑了,世反倒说你懂规矩识大体……。

<o:p></o:p>走在雨后的村巷,空气清新,万物如洗。

文景觉得一身轻松舒服极了。

看看乡邻们一家家破门断墙的景,文景才进一步感受到针织厂那两位外调员所谓的“好家”真不是空泛的概念。

赵福贵家的殷实,体现在方方面面。

柜子里有十几年之前就旧存的布料(那块外蒙的黑大绒便是明证)。

家的布票还嫌不够使用,偶尔向花不了布票的家购买布票呢。

秋天到了,粮房里仍有当年未磨完的旧玉茭,新旧相见。

早饭时,上面蒸了二大王(白面和玉茭面混合的窝),锅里熬了小米稀饭,婆婆还又在其中下了些龙须挂面。

还用胡麻油炝了麻麻花和香椿,鼻地香,喝的直冒汗哩。

虽说婆婆是特意待她,可吴庄的一般家哪儿有这水准呢。

自行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dybz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